一个亲戚家小学四年级的孩子让我用随笔题《平凡的感动》指导他。我告诉他,人生就是一篇作文,只要他写下自己生活中发生的,自己认为是感动的,平凡的事,虽然在别人眼里微不足道,但写下自己的真实感受,就是一篇好文章。他问我能不能以母爱为主题,我欣然同意。
第二天孩子焦急的给我打电话,说他作文没得“a”,要重写。问他为什么,他说老师叫他不要写“母爱”,要写“清洁工”,只要写“清洁工”,基本就能得“优秀”。听着他的话在砸地板,我一时语塞。
在目前的作文教学中,教师总是喜欢向学生灌输一些莫名其妙的“写作原则”、规章制度、“训练系列”,认为科学实际上是虚构的,陈腐而花哨的“写作技巧”,然后束缚他们的手、脚、嘴和大脑,使学生在作文中失去个性。结果学生写同样的文章,对应该表达感情的作文失去了兴趣。因此,我们的作文教学成本高,效率低。
众所周知,作文本身就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任何一篇文章都是他们对生活的独特感受。所以作文教学的第一原则是:想什么说什么,说什么写什么。《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求学生说真话、真话、真话,不说谎、空话、套话”,“为学生自由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约束,鼓励自由表达和创造性表达。”成年人对生活有感受和看法,孩子对生活有自己的理解和认识,这往往和我们成年人的经历不同,就是孩子的生活,孩子的理解和感受,他们有表达的权利。如果不允许学生表达自己,而是要求他们按照老师的喜好和要求写自己想写的,说的,久而久之,他们就会失去自己的个性,甚至失去活泼的心情和感觉,成为一个“没精打采”的人,远远背离教育的目的。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捷克诗人塞弗特说:“我写作是为了感受自由。”是的,教师要让学生飞翔,让学生大胆想象,自由表达,敞开心扉,畅所欲言,不受任何约束,从写作内容和表达形式到命题策略和评价方法,处处尊重学生的选择。
据报道,一位美国老师写了一篇文章,说在树林里发现了一个鸡蛋,并让学生猜测鸡蛋的来源和它是什么。其中一个同学幻想着把鸡蛋带回家孵化,最后孵化出一个美国总统。由于他的创造性想象力,他的文章在许多报纸上发表并获奖。我们身边当然有这样的学生。我们应该非常欣赏他们的独创性、新颖性和独特性。即使他们不讲道理或者很幼稚,也不要轻易否定,而是尽量保护他们的创造意识,激发他们潜在的创造能力。
最后,我想借此机会对这篇文章开头提到的老师说,老师的职责不是规范学生的写作“范式”,向学生大量灌输,而是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能力,畅所欲言自己的个性化理解和感受,写出孩子特有的纯真和单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