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写作基础知识(公文写作的步骤和方法)
以下是小编带来的公文写作基础知识(公文写作的步骤和方法),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公文写作的步骤和方法一般与一般文章相似,但由于公文的性质、功能和写作要求不同,在撰写公文时也存在一些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
公文的起草通常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首先,明确文档的主题
任何公文都是根据政府工作的实际需要而写的。因此,在写作之前,我们首先要搞清楚文档的主题,即文档的主题和文档的目的,包括以下内容:
1.文件的中心内容是什么?比如安排工作,提出主要问题、主要成绩和存在的问题,规划下一步工作;再比如请求,提出要求上级机关答复或解决任何问题等。
2.根据文件内容,你打算用什么语言?比如汇报工作情况,是写专题报告还是简报;针对下级机关来文反映的问题,是写指示还是回复,还是写规定性质的通知等。
3.定义发送文档的范围和阅读对象。比如是向上级领导机关汇报,还是向下属单位介绍和推广工作经验;是供有关部门的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阅读,还是向全体干部或群众传达等。
4、明确文件的具体要求。比如是否要求其他机关了解,或者要求其他机关答复,是否要求接收机关进行,或者是否参考其他机关实施、研究、参考,征求意见。
总之,要明确采用什么方法,主要说明什么问题,达到什么目的。只有先了解好这些问题,才能把文件写下来。
第二,收集相关资料,进行调查研究
在明确出版的目的和主题后,我们可以围绕这个主题收集材料,进行一些调查研究。当然这也要根据具体情况,不是每一个要写的文件都要专门针对这一步工作。比如写短单和通知,写简单的公函,提交请示等。一般来说,不需要做专门的收集资料和调查研究工作。明确了帖子的主旨之后,稍微考虑一下就可以开始写了。但问题比较复杂,或者虽然有领导对如何处理问题的原则性意见,但具体意见和材料尚未形成,需要具体分析归纳;或者写长文件,拟定工作计划,总结工作,起草规章制度,写工作指示和领导讲话等。往往需要收集相关材料并开展一些调查研究工作,因为概念、判断和推理的形成过程就是调查研究的过程,也就是思维的过程。人脑可以反映客观世界,但要正确反映却不容易。经过反复考察,才能正确反映,接近客观实际。书面文件必须经过这样一个过程,才能符合实际。
对于要写的文件,如何收集材料,进行调查研究?首先,收集和阅读相关的书面材料;二是在实践中收集生活资料。比如起草部门年度工作计划,首先需要参考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指示,上级下达的任务,部门去年的工作计划和工作总结,参考兄弟单位的有关工作计划。也要认真研究本部门今年面临的形势,今年的中心任务,上级的要求;该部门目前的工作条件、优缺点和潜力;研究根据实际情况应该提出什么具体指标,采取什么保障措施。再比如,要写全面的工作总结,就要查阅原工作计划、上级机关下发的主要领导文件、本机关在此期间下发的主要文件、下级机关报送的主要文件、有关重要会议文件、本机关大事记;邀请本机关各部门的同志召开座谈会,了解各部门的工作情况和经验,并召集有关人员讨论和总结纲要。在全面调查和收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分析研究了工作的主要任务、主要成绩及其原因,以及工作中的主要经验教训。
总之,资料的收集和调查研究是一个充分酝酿的过程,就是掌握全面丰富的资料,了解问题的各个方面,然后通过分析和思考,在认识上有一个飞跃,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第三,拟定大纲,安排结构
在收集材料和调查的基础上,拟定写作提纲。大纲是要写的文件的主要内容,把它的主要框架勾画出来,这样在正式写作之前,就可以对整篇论文进行全方位的编排,使写作进展顺利,避免半途而废。
提纲可以根据公文的具体情况、个人习惯、写作水平来细化。对于短文档,可以大致安排一下文档的结构,先写什么问题,再依次写什么问题,主要分为几层意思等。对于篇幅较长的重要文件,往往需要拟定一个详细的提纲,包括文件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又分为几个问题,每个大问题和小问题的“题目和要点”,用什么具体材料来说明。大纲不需要很多字,也不需要细看字。当然,需要集体讨论或送领导审阅的大纲是另一回事。
写提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构思过程。文件的基本思路可以通过召开一定的会议进行集体讨论和修改,以完善大纲。对于两人以上写的文件,更需要一起研究和写提纲,避免重复、脱节或矛盾。
第四,落笔并起草文本
结构安排好后,主体要按照大纲所列顺序写,主题紧跟。写作要注意两点。
1、要旗帜鲜明,用料得当。也就是说,要用视点指挥素材,让素材为视点服务。材料的使用应能说明问题,使材料与观点一致。
在写作中,要注意观点明确,用词不要模棱两可,模棱两可,或者模棱两可。如果观点不明确、混乱、不知所措,或者容易被误解和模糊,就会延误工作,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有些文件,只有观点,没有实际材料,会让人觉得抽象、空洞、没有根据、没有说服力。只罗列材料而没有明确的观点,会让人对要说明什么问题感到困惑,不理解发文的意图,尤其是工作报告、情况报告、经济情况介绍等既需要观点又需要材料的文件。思想和材料的关系,就像骨头和肉的关系,只有有了骨头和肉,才是充实、生动、有力的。比如明确某项政策的指示和意见,往往需要指出工作中的主要成绩、存在的问题和值得注意的倾向,指出这样做有什么好处,指出什么不应该做,容易产生什么后果,这样做有什么坏处。总之,要想了解对方的利益,让他们深刻理解自己意图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就要适当地用一些具体的材料来说明某些原因。再比如,写工作简报、调查报告、通报、经验介绍等,一定要选择一定的典型事例和典型人物的材料,达到交流信息、具体反映问题、或者表彰、宣传或者教育、警示生动事实的目的。这样写出来的文件,只有有理有据,才能让人觉得生动真实,愿意信服。
我们在调查研究中收集的资料种类繁多,使用时一定要精选、删减,这样才能说明观点,具有典型性。也就是说,要去下一次才能从粗糙中得到精华,才能保持真功夫。选材要合适,要起到表达发文意图的作用。材料的使用紧紧围绕着观念,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用观念指挥材料。材料使用不当,不说明问题,会导致材料与主题脱节的现象。这样的文件会显得结构松散无序,缺乏解释力。所以不能说明问题的材料不要滥用,堆砌机械复制的材料是不能接受的。
要写的文件要保持严肃认真,要求用材料说明观点,用意见指挥材料,就是要用实际材料说明观点,所用材料要与观点紧密结合;绝不是可以预先主观地画出一个思想框架,然后拼凑材料。如果没有物质,我们就会去弥补,去替代他人,去渲染,去提升,用一些偶然的,非本质的虚假的东西,作为表达某种观点和意图的“依据”。这样写文件是违背实事求是的根本原则的,是绝对不能接受的,必须严格禁止。
还需要注意的是,要写的文件一定要有观点和材料,并不意味着任何文件一定要有这两个方面。比如介绍信,具体问题通知,简答,规定,法令等。一般不需要引用任何材料来阐明自己的观点,而主要是说明具体的意见、要求和规定,并说明相关的事项和做法。
2.简洁明了。要写的文件既要尽量省字、缩短篇幅、简洁通顺,又要注意把问题解释清楚。要想把问题说清楚,不宜写得又长又长;为了简单方便,解释不清,令人费解,也不符合要求。正确的写法应该是简单,详细,详细。叙事文本力求简洁;需要说明的重点,如文中涉及的人名、地名、机关名,或者使用规范的缩略语,必须熟知,注意不要与其他机关重复或误解,不得随意使用缩略语。如果“省委组织部宣传部”缩写为“省团宣传”,会让人看到不用叫“上海”或“重庆”。人们不太熟悉的县级以下地名,应冠以省、区、县的名称。有些东西的全名很长,所以我们可以用fam
本文引用的相关论述应注明出处。引用其他文件时,应当注明其签发机关、签发日期、签发编号或者文件全称;引用的语句应该用引号来标记。文章中提到的人名,如果对方不熟悉,应在第一次出现时写明其职务、身份、全名,可缩写如下。如有不寻常的话,应提出意见。总之,你认为自己不知道的,一定会被对方理解。我们应该从另一个方面考虑别人是否清楚明白地阅读了这份文件。
一般来说,要写的文件不仅要注意文具的通顺,遵守语法规则,正确使用标点符号,还要注意是否要说明清楚什么机关,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什么问题,什么情况,为什么,你有什么处理意见,你对对方有什么要求。为了使文件的主题鲜明清晰,除了简短的文件,一般都要把开头说清楚。先说明全文作为引子的目的或结论,再分几层说明意思。在整篇文章的最后,也可以对整篇文章的主旨做一个适当的总结,并注明对收文处的要求。比如这个文件应该什么时候在什么范围内传递,什么时候执行,要求回复,或者只是上报备案等。
五、反复检查,认真修改
初稿写完后,要认真修改。写文章需要努力。自古好文章屡改。写文件也是如此,特别是重要的文件,往往需要几稿才能成熟。起草文件的时候,自己起草完,一定要看几遍,认真逐字修改,不要放过标点符号。
1.主题的修订。看主题是否正确,主题讨论是否集中,主题挖掘是否深入。只有主题改变了,其他的修改才会有依据。
2.观点的修正。修改公文时要考虑观点是否正确,表述是否有问题。凡是思想感情不健康,观点不全面,提法不恰当,概念模糊,推理论证不合逻辑的地方都要修改。
3.材料的修改。材料是文件的基础,正确的意见要通过适当的材料来表达。如果文件只有意见而没有材料,或者有材料而不能说明意见,或者材料太多而无法湮灭意见,应对材料进行适当的修改。
4.结构的修改。修改文档的结构,包括文档整体结构的修改、起止的调整、层次位置的改变、细节的改变。目的是使文件更加严谨、流畅、对称、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