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去朋友家。她担心正在读初二的儿子写不出作文。她问我怎么让孩子学会写作文。我说先看儿童作文书。这个小男孩的不情愿表明他羞于展示他的作文。直到男孩和他的朋友去踢足球,他妈妈才悄悄地把他的作文书带来。
第一篇作文的题目是《记一件有趣的事》。这个小男孩非常喜欢足球。他一开始说他觉得踢球是最有意思的事情,然后描述了他踢球的乐趣,球场上一些精彩的细节,穿插了两个他欣赏的球星。他似乎对这些明星的情况了如指掌,写得津津有味。
男生作文比较长,语言流畅,比喻真诚生动。可见他已经把自己的感情投入到写作中了。虽然整篇文章的内容与标题框架的延伸略有不同,但总体来说是一部上乘之作。我正要自始至终鼓掌,突然看到老师给的结果居然是“零”,指示他重写。
我很惊讶,我不相信作文能得零分,而且是这么好的作品。
赶紧又回头,看到那个男生又写了一篇同样题目的文章。他妈妈告诉我,这是老师要求重写的作文。
这一次“一件有趣的事”变成了这样:一个同学在踢球的时候撞伤了腿,他就不踢球了,护送同学去医务室包扎伤口,把同学送回了家,感觉自己做了一件好事,觉得这是一件有趣的事。这篇文章字数比较少,叙述比较粗糙,有一种做作的无病呻吟。老师给了72分。
朋友告诉我,这篇文章是我儿子编的,因为孩子实在想不出来写什么。每当他能想到“有趣”的事情时,除了足球,都是和同学恶作剧。他觉得老师不能让他写那些东西,只好编一个“有趣的故事”。
我心里隐隐作痛,好像看到有人用锤子砸了一颗圆圆的水晶珍珠,然后捡起一块石头,告诉孩子那是一颗珍珠。
既然不能劝学校让这样的老师下岗,我只能希望这个男生以后能有幸遇到一个好的语文老师,对他来说意义重大。
有一次听北师大教授,国内著名教育法学专家老凯生的课。他讲了一件事:小时候他妈妈带他去杭州,他第一次看到火车就很惊讶。他兴奋地回来写一篇短文,里面有一句话说“火车像蛇一样爬行”——多么生动,是一个孩子眼中的真实感受——但老师批评是不恰当的比喻。这伤害了他,他很长一段时间都不再喜欢写作文了。直到另一个老师出现,事情才改变。老师无意中看到了他的一首诗,称赞了一番,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读了一遍,推荐给一家期刊发表。这件事给了他信心,又引起了他对语文课和作文的兴趣。
学者的童年也是如此脆弱,说明所有的孩子都需要正确教育的呵护。如果老先生遇到的后一位老师和前一位老师是一样的,那么中国目前的教育界可能就少了一位学术带头人。
这小子能有老先生的运气吗?
俗话说,世界上最可怕的两件事就是“庸医的命,老百姓议论文章”。前者可以杀人,后者可以扼杀人的激情和创造力。
现在有很多孩子怕写,不会写。老师和家长总是担心这个。除了抱怨和批评孩子,还有多少人能反思作文教学本身,从老师或家长身上找到问题的根源?
有一个女生,小学三年级。她的父母工作很忙,她家里有保姆。有一次,老师布置了作文题《我帮妈妈干家务》,要求孩子回家后帮妈妈做点家务,然后写出做家务的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