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记叙文的写作方法
导语:以下是小编编著的中学生记叙文的写作方法。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一、什么是叙事
对中学生来说,叙事是一种更熟练、更容易掌握的文体。但是我经常在阅卷中看到文体感不强的叙述。比如1994年高考作文,要求写一篇标题为“尝试”不少于700字的记叙文。但是,有很多文章或叙事是同等关注、平分秋色的;或者说得太多,以主人自居;还是少说话,本末倒置。据江苏高考语文阅卷点粗略统计,全省20万考生中有3%不符合文体要求。有些考生因为选材问题,写不出像样的记叙文。比如一个考生写道,他的同学来我家玩,因为他父母不在家,我们“试着”自己包饺子。一篇700多字的文章用了23个“re”字:先取少许面粉,然后加水,再揉,再揉,再卷成饺子.先切菜,再切菜在那个年代,很多写着“尝试”做物理实验、化学实验、“尝试”解剖青蛙和鲫鱼的作文,严格来说不是记叙文,而是解释性的或应用文。
叙事以叙述和描写为主要表现形式,运用形象思维的手段,通过叙述、记人、描写场景和对象来反映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
二,叙事的特点
1.创造力
这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
首先,叙事虽然不像文学作品,但它专注于生活现象,通过典型形象反映生活;而是经常选择日常生活中所看到、经历过、体验过的生活内容作为写作素材。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作者可以将现成的生活资料复制到文章中,也不意味着作者不需要对生活资料进行加工、改造和提炼;相反,把生活资料转化为物品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过程”。这个加工、转化、提炼、发芽的过程,包含了作者大量的创造性工作。完成写作形式的叙事不可能是客观生活的复制品,它不仅是作者心灵的视觉形象,也是浸透了作者心血的精神产品,是作者心灵与客观事物相遇而孕育的创作。
其次,叙事使用语言作为传播媒介。叙事本质上是对一定经历(外在世界的人和事,内在世界的思想和感情等)的陈述。).用语言叙述本身就是一种创造。语言代替不了现实存在,语言世界也不再是现实世界本身。把真实存在转化为语言的工作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
第三,有成千上万种不同的方式将真实存在转化为语言。选择哪种方式,也就是最后的文章是什么样子,必须包括作者个人心智的运作。所以任何叙事总是不可避免地带有作者个人灵魂的色彩,就像苏联作家丘特切夫说的:“我在一切之中,我在一切之中。”所以我认为,叙事虽然是客观世界的反映,但这种反映总是与作者个人的创造性劳动相结合的,是由作者个人的创造性劳动所反映出来的。
用语言把生活资料翻译成叙事本身就包含了创造性因素。如果改造的方式巧妙,与众不同,创造的程度就越高。所以,写好一篇记叙文的关键是选择新颖的素材,采用新颖的写作方法。
2.形象化
论证通过抽象的概念、判断和推理,揭示事物的本质,表达对生活的理解。它从许多具体和个别的事物中概括和提取共同的特征,并将产生这些理解的具体和个别的表现留在作品之外。叙事则相反,倾向于抓住具体的、个别的东西,“大惊小怪”。所以它以叙述和描写为主要表现手法,即使偶尔讨论,其目的也是为了“画龙点睛”,往往是画完整条龙后才轻轻“点睛”。在这里,“龙身”是主体,是基础。
叙事靠具体的意象感染读者。叙述的时候,一定要讲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以及具体的发展过程;描述,一定要让读者看得见人,闻得见人的声音,摸得着的东西,吃得见人的味道,感受得活灵活现,如同当下。在记叙文写作中,创造场景是最基本的手段。因为说到底,叙事总要在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组织其结构,即时间的延长和空间的扩大,而场景则是对特定时空中人或物的存在或活动的描述。只有通过组织一系列场景,叙事才能获得生动具体的形象。
所以连贯、完整、动态的素材才是叙事最需要的素材。对于短篇叙事尤其如此。那种历史悠久,百年纷争的素材,不是叙事的好素材。叙事需要短小精悍的素材,一瞬间缩短时间,一个角落结合空间。
3.有趣的
在文体上,叙事不像议论文那样庄重严肃,也不像说明文那样冷静客观。它试图用情感打动人,用兴趣逗乐人。从选材方面来说,叙事不要求选择大题材,往往从日常生活中选择有趣的世俗之事。作者经常通过描述世俗的事情来表达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的某个方面。从表现手法上来说,叙事追求引人入胜的表现效果,这就要求写作内容呈现出曲折和充满趣味。有时候,叙事也传达了作者对某件事的理解,但一般不展开直接讨论,而是把这种理解隐藏在具体的生活画面中。通过对具体意象的描写,对读者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情感和趣味方面模糊读者,使读者用审美的眼光去理解作品的意义。
写记叙文时,最好选择那些内心感受丰富复杂的人物作为描写对象;写东西的同时,要注意事件本身的语境,但更要注意事件中游走的情感线索,尤其要注意选择有情感内涵的细节,丰富和充实事件的血肉;在描写景物和物体时,要注意准确地描写景物的外部状态,但更重要的是要写出客观景物和主观感受的“结合”。
第三,写好记叙文的关键:选材
写好记叙文的关键是选材。选了好的素材,文章就成功了一半。那么,叙事最需要什么样的素材呢?
1.选择具有强烈情感内涵的材料
老舍先生说:“小说是情感的记录,不是事实的重述。”记叙文也是如此。事件、线索等等只是叙事的表层结构,其深层结构是情感内涵。事件、线索等。只是承载情感内涵的框架,真正打动人的是框架所包含的情感。为什么有些文章看似清晰完整,实则平淡无奇,不生动,不感人?最关键的一点是缺乏深厚的情感。在《叙事体验》一文中,最好选择有情感内涵的体验。那些没有情感内涵的“经历”,都不是好的叙事素材。如果详细描述一个大概的清洁过程,详细描述一个实验班的过程,用生动活泼的方式写一次郊游的经历,是不可能被感动的。因为“触动心灵的人,不先感受爱情”(白居易)。
1988年高考作文《习惯》,风格不限。这和近两年的题目作文差不多。当年很多写记叙文的考生都选择了写作老师。应该说这是一个聪明的选择。因为阅卷的是老师,老师很容易讨得欢心。然而,教师呢?很多考生这样写道:晚上,一个老师习惯性地坐在窗前的书桌前,像往常一样开始备课、改作业。其实这种素材没什么可写的,因为只夸老师敬业,没有什么特别的情绪。想象一下,一个老师,晚上不备课不改作业,却跳舞打麻将。他会是个好老师吗?然而,一个候选人的材料选择是杰出的。他写道:新学期开始了,王先生照常来学校。当他走近教室门口时,他突然想起他已经退休了。于是,我只好悻悻回家。第二天一早,他又准备去上学了,但这一次他想起自己已经退休了,应该是在家里“提着篮子,做着火炉,抱着孙子”。但是,他在家里就像一根刺,坐立不安,什么也做不了。他总是想着他的学生。于是他来到了他教书的教室。他想看看他的学生。但是,他害怕影响正在听课的学生。于是,他蹑手蹑脚地走到教室的窗前,躲在那里听学生们上课.这种选材会好很多。因为这份材料充满了王老师对学生梦想的深情,是一位老教育家对教育挥之不去的真情实感。这种选材不同于备课和晚上改作业。由此可见,只有那些具有情感内涵的材料,才是叙事真正需要的材料。
那么,在“叙述经历”的时候,可以写出什么样的情绪呢?
程度方面,可以写温暖、热情、激情等等;从共性方面,可以写家庭,友情,爱情等等。要写出激动人心的文章,使其产生强烈的情感冲击,在选材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写出每个人都能感知和体验的人性。情绪虽然是一种不清晰、不明确的内心感受,但它是情绪有体验的生理和心理基础。人们分享的情感内容很多。传达这样的感情,会引起别人的共鸣,让人感动。比如1999年,江苏高考优秀作文《伤心儿女》写了三个不孝的孩子。他们的母亲去世后,他们没有给母亲留下最后的安慰,而是移植她的记忆,寻找母亲的遗产。然而,在她的记忆中,他们看到了母亲的艰辛,母爱的伟大,她的屈辱和自己的丑陋。母亲的记忆洗去了不孝孩子灵魂中的污垢,让他们的灵魂得到了升华。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埋藏在内心最深处的情感。写这样的内容最能引起人们的共鸣。这篇作文让很多阅卷老师在阅卷现场感动得热泪盈眶。在媒体上发表后,被广泛阅读,被认为是全国高考最佳作文。最重要的一点是,它传达的情感感动了千千成千上万的人。
写出那种强烈的超出常规的异常情绪。有时候,人物的行为与常人不同,看似不正常,但这种不正常的行为往往包含着强烈的情绪。这种情感有强烈的冲击力,往往会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比如上面说的退休老师王,对一般人来说似乎有点不正常。这么大年纪了,居然还蹑手蹑脚的钻到窗户底下听课。但是,正是从这种变态的行为中,我们看到了他对学生的执着热爱,对教育的执着,对他的高度尊重。相反,坐在窗前备课,晚上改作业的老师,因为普通,正常,再正常,也无法激起我们的情感涟漪。当理智与理智发生冲突时,就要放弃理智,取情;当权利与权利之争势必抛弃一方,形成悲剧性冲突时;当一个角色执着于某件事,并且执着于它时,就不同于常规的做法;情绪开始动了。《灌园叟晚逢仙女》里的“花痴”,《聊斋志异》里的书痴、石头痴、鸟痴、爱情痴,都是这方面的例子,我们应该从中得到启发。
(3)情绪要能产生震荡和分化。似乎看山不喜欢平静,那种一览无余,直线发展的情感,缺少了回路所隐含的美感,难以唤起人的情感。所以在描写情感的时候,要尽量表现情感的曲折,把读者一步步引入情感的漩涡。
2.选择主题潜力大的材料
所谓主题,是指文章所用材料的基本含义,以及作者通过对材料的思考和体验所传达的基本思想和评价。前者是主题的客观性,也就是说这个基本意义是材料本身所固有的;后者是主题的主观性,是指作者对材料内涵的洞察。主题是客观与主观的结合。所以鲁迅要求“严选材,深挖”。选材和立意是叙事写作中的两个重要环节,两者处于相互影响的联动状态。选材好,为挖掘主题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性;主题的挖掘和深化反过来又制约和促进了材料的选择和加工。就选材而言,和选矿点的原则是一样的。钻井前需要认真考虑矿床的深度、质量和开采价值。有的考生在选材时往往只考虑关联性,很少考虑材料的主题潜在性,就像鲁迅先生批评的那样:“填一个琐碎无意义的意外。”这样的文章当然不可能拿高分。有时候,不同题材的作品可以由不同的作者用相同的素材写成。但是有很多素材,本身并没有什么内涵。再聪明的你,也很难挖掘出深刻的主题。这就建议在选择素材的时候,一定要提前估计素材的主题潜力,看是否有可开发性。
举个例子吧。1994年高考作文《尝试》,很多考生都尝试过学骑自行车,学游泳,学做饭做饭做饭,学做农活等等。这样的素材也是相关的,但是没有可以深度开发的主题潜力。充其量,他们告诉人们“如果你尝试,你可能会成功”。这个道理是众所周知的常识,而且相当肤浅,没有给人提供新的认识和新的启示。这是材料本身的局限性。
那么,如何才能选择题材潜力丰富的素材呢?
(1)摒弃旧的选材观念,开拓选材视野。比如你写《灯下》,不要只想着自己或者别人在台灯下努力学习;写“如果记忆可以移植”,不要只想着白白移植名人记忆。这种老式材料的主题容量很小,当然更不用说新意了。其实每一个题目,每一个题目,都可以写很多材料。以《灯下》为例;灯,可以有电灯、油灯、路灯、探照灯、射灯等等;人们可以在灯下做各种事情。“记忆是否可以移植”是一个开放的话题,要写的东西太多了。为什么一定要移植别人的记忆?你能把自己的记忆移植给别人吗?为什么一定要移植名人伟人的记忆?可以移植普通人的记忆吗?移植别人的记忆,两个角色会怎么样?思路一旦打开,选材的世界就很广阔了。当时,一些考生不得不把自己游历祖国名山大川的美好记忆移植到从未出过家门的外婆身上,让她也能体验到祖国大好河山的美景;有的考生应该把自己见过的丰富多彩的回忆移植到从小失明的“小哥哥”身上;有些考生应该把自己听美妙音乐的记忆移植到从小失聪的“小姐姐”身上。随着角度的变化,整个境界就出来了。
(2)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寻找内涵丰富的素材。当然,中学生的生活体验不能太丰富,但“对我们来说,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罗丹)。其实内涵丰富的写作素材比比皆是,关键是作者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正是因为中学生的生活经验不够丰富,所以从日常生活中寻找有意义的材料就更有必要了。从某种意义上说,从小生活现象中能找到的内涵越深刻,他的作品质量就越高。“一粒沙子看到世界,半瓣花表达人情”是艺术的崇高目标,2001年江苏高考优秀作文《一毛钱与诚信》,从一毛钱看到了诚信的珍贵和道德的巨大力量。这种材料的选择是独特和创新的。
(3)处理虚与实的关系。中学生写记叙文,
大部分材料都是实用的,实际上是叙述和描述的。其实主题潜力最大的素材往往是那些具有象征意义的。如《白杨礼赞》 《荔枝蜜》,都是利用事物的象征意义来拓展作品的主题。因此,在选材时,不仅要注意现实材料,还要注意象征材料。象征性的东西往往能使一部作品的主题变得模糊、多层次、多方向,让读者产生丰富的联想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像《门》 《坡》 《风》这样的主题可以是现实的或象征性的,也可以是两者的结合。有时候,在整体的现实情境中,选择具有象征意义的东西进行点缀,也能使作品变得虚无缥缈,获得意义无穷的艺术效果。
3.选择具有初步形式意义的材料
很多考生在考虑记叙文素材的选取时,往往只关注素材的一些内在因素,强调选取要积极、健康、典型、生动等等。这个当然好。但如果忽视叙事形式规范对选材的特殊要求,就会产生弱文体感,叙事的文体特征也不会因为选材不当而表现出来。从某种意义上说,叙事区别于其他文体的特征主要在于材料的选择。
那么,由于叙事独特的形式规范,对选材有什么要求呢?总结起来有三点:连贯、统一、动态。
(1)整体。整体一是叙事材料一定要相对集中。这种集中并不要求作者像写议论文一样围绕中心(主题)选取素材,而是围绕叙事本身的内在要素,要么着眼于人物、事件,要么着眼于环境,这就是叙事可以分为写人、叙事、画场景的原因。议论文是旁注,用零散、碎片化的材料来证明中心论点。它在观点与材料统一的原则下,通过合理的辐射来浓缩材料;叙事靠自己的时空关系来浓缩素材。在写作训练中,经常可以看到《记xxx》等作文。然而,这样的作文往往更像议论文,而不是记叙文。原因是作者采用了议论文选材的方法:为了证明xxx具有一定的思想品质,他从自己的生活经历中选择了与这种思想品质相关的“两三件事”。其实这就是议论文中的举例法。用这种方法选材,记录经历,刻画人物,事件往往杂乱无章,人物的思想性格往往肤浅,主题往往直白。在1999年高考作文中,用“如果记忆可以移植”的一系列排比段落来描述文章。这就是文体感不强,显得松散零散的原因。
(2)连贯性。连贯是叙事的素材,最好截取现实生活中连续的片段。当然,在具体的描述中,可以有细节,密度等等。这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叙事的一个重要因素:时间。在叙事中,总应该有一股时间的暗流,这就是为什么人们把叙事作品称为时间的艺术。议论文中,往往需要叙述,但叙述的往往是没有时间的人物或主题的抽象说明。无论是整篇议论文,还是以叙事片段为例,论证的逻辑发展往往是溶于时间的,所使用的材料也没有时间序列的具体要求。
在充分认识到时间在叙事中的重要作用后,不可避免地引出了叙事的另外两个要素:原因和结果。我们强调时间序列在材料选择中的重要作用,并不意味着所有带有时间序列的“流水账”都可以作为叙事材料。相反,只有时间序列中包含“价值”的材料才是叙事所需要的材料。这里所谓的“价值”,就是随着时间的演变而产生的因果裂变。福斯特曾做过一个有趣的比喻:国王死了,王后死了,这叫“时间生命”,在写作上毫无价值;国王死了,王后伤心而死。这叫“价值人生”,所以可以入文。可见,只有随着时间的演变,一系列因果裂变材料才真正适合写叙事材料。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说,所谓的连贯性不仅包括时间的连续性,还包括因果关系的联系。
(3)动态。动态,即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某个主题在动态过程中得以表达。所以,只有具有动态感和过程感的素材,才是叙事真正需要的素材。叙事本质上是对过去的回忆。但是,这种回忆在不同的风格中有不同的方式。在说明文中,常用“一般现在时”;议论文中,常用“普通过去式”;在叙事中,往往需要将其转换为“现在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