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说明文基础知识
解释性文本是一种以解释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文体,要么解释事物的特征,要么阐明事物,目的是给人知识。
一、说明文的分类:
1.解释的对象和解释的目的的区别:事物解释和事物解释。对象描述文章旨在介绍某物的物理特征,如《中国石拱桥》;说理文旨在说明事物的真相或内在规律性,如《统筹方法》。
2.它所引入的客观规律及其知识体系的差异:自然科学说明文和社会科学说明文
3.根据解释性语言的不同特点:浅显的解释性文字和生动的解释性文字。生动的说明文也叫文学说明文(科学速写或知识速写)。
二、说明顺序:
——解释文本的顺序可以根据解释的目的和对象,以一个顺序为主,与其他顺序结合。
1、时间顺序,即按照事物发展的时间顺序,事物的发展变化往往用这个顺序。例如《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
2、空间顺序,即根据事物的空间位置关系,解释相对静止的事物,如园林、建筑、工艺品等。从外到内,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四面八方到中央,经常用这个顺序。比如《雄伟的人民大会堂》。
3、逻辑顺序,即根据事物的内部关系来解释。具体表现如下:
(1)从现象到本质(或从本质到现象);从原因到结果(或从结果到原因);
从特性到使用(或从使用到特性);从整体到部分(或从部分到整体);
从概括到具体(或从具体到概括);从大调到小调(或从小调到大调)等。
比如《食物从何处来》按照逻辑顺序描述事物。再比如:《向沙漠进军》,讲沙漠攻击人类的方法,人类进军沙漠的方法,用从现象到本质解释的逻辑顺序。《苏州园林》使用从整体到部分的指令序列。
三、说明文的结构:
(a)总分结构:"总-分-总"、"总(汇总)-分(具体)和"分-总"。
(二)递进结构:着重分析每一层的意义是如何逐渐发展的,从现象到本质,从个别到一般,从结果到原因,等等。
(3)并列。比如文章《苏州园林》采用“共——分”的结构。
四、解释方法及其作用:
——定义、举例、列出数字、类比、比较、分类、绘制图表和引用数据(8种)
掌握几种常见的解释方法会分析课文中的角色:
(1)定义:表示一个名词概念的含义。比如:“统筹法是安排工作流程的数学方法。”——功能:让读者对概念有准确的理解。
(2)举例:——功能:使读者对描述对象的特征有具体的了解。
(3)列号:——功能:能准确解释事物。
(4)类比:是用类比来说明事物的一种方式。比如:“桥洞不是普通的半圆,而是像弓一样。”
——功能:可以达到形象化解释事物的功能。
(5)比较:用另一个事物与事物的描述进行比较来说明事物特征的方法。比如:“永定河泛滥的时候,很凶。过去,海峡两岸的河岸经常被冲走,但这座桥从未发生过事故,这表明了它的坚固。”
——功能:将众所周知的事物与需要解释的事物进行对比,以突出需要解释的事物的特点。
(6)分类:是对事物进行分类的方法。比如:“如何获取食物?有两种不同的方式和方法:一种叫自养,一种叫异养。”——功能:使描述内容清晰,避免重叠现象。
(7)画图表:——功能:让读者对讲解的东西一目了然,直观易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