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要求】
写作:能写讨论、实用、文学类的文章。用e表示表达式。作文考试的要求分为基础水平和发展水平。
《2015江苏卷考试说明》中文系“基础水平”的第一要求是“符合题意”。
《2015江苏卷考试说明》中文系“基层”第四条要求是:“内容充实,中心明确”。
[测试现场分析]
2006年以来,高考试卷出现了新的材料构成。2012年,新材料构成形式相对成熟,并在全国推广。2013年起,江苏省采用新材料写试题。
新素材构成,给定素材,没有题目或者话题,没有风格。既不同于题目作文,也不同于命题作文,以往的素材作文,限制太多,风格单一。材料涉及的内容是写作的话题范围,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话题的作用。很多不同角度的想法都是考生可以写的学科范围,削弱了对核心思想的陈述。新材料构成的“新奇”恰恰是材料的多义性所导致的思想的多样性和风格的无限性。它要求考生具备理解材料和单词、阅读和审题、进行一定深度和广度思考的能力。
从能力划分来看,作文题可以分为讲解型和任务驱动型(发现型)。命题作文和话题作文属于解释性作文,即写作的范围和立意受到一定的限制。新材料作文大多使用事实材料,更贴近社会生活;注重材料的启发和引导,更能体现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造问题的能力;材料为主的作文,在角度、立意、风格、标题等方面,留给考生更多自主选择的空间。在材料作文中加入“写信”、“权衡取舍”等任务型的说明,发挥试题对写作任务的指导作用,让考生在真实情境中辨别关键概念,在多维对比中进行论证。材料作文已经成为高考作文的主要呈现方式。
[准备策略]
1.阅读材料,审题就是审题,整体把握,明确写作方向。训练自己用一句话概括给定材料的大意,以便尽快掌握作文构思的大方向。
2.从不同角度思考时,注意材料中的关键词、提示、关键句子,根据材料中的现象和结果多问“为什么”,然后思考原因,同时理清材料中所涉及的事物之间的关系,从而提炼出更恰当的想法,让自己的理解永远在正确想法的平台上。
【知识学习】
1.新材料成分检查
为了理解其含义,明确写作的具体要求,确立写作中心,确定写作范围和重点,确定写作角度和表达感情的语气,明确写作方法和手段,即审题的全过程。
2.材料构成中的“要求”分析
(1)“全面理解材料”是指考生对材料进行全面理解和整体感知。
(2)“你可以选择一个侧面和一个角度来写一篇课文”,意思是考生可以选择一篇材料来思考,或者从一个角度切入,深挖。
(3)“不脱离物质内容及其意蕴构成”,这是对写作范围的限制。写任何没有这个限制的东西都跑题了。
3.新材料成分中引用的材料类型
(1)书面材料
社会时事类(叙事类):【新闻事件类】【校园生活类】
文学作品型(道德型):【故事道德型】【故事理性型】【多重故事型】
理论观点型(哲学型):[观点型][名言警句观点型][名言警句暗示型]
(2)非文字材料
[漫画素材的构成]
新材料成分类型分类分析;
社会时事倾向于指生活、校园、家庭等方面有意义或有争议的热点社会新闻时事或故事。这些都是贴近时代、社会和考生实际的。根据高考试题中出现的作文素材,可以细分为“新闻事件型”和“校园生活型”。
如果新闻事件发生在很久以前,就应该归类为故事,这种作文素材应该叫“故事理性型”。
文学类材料一般依赖于已经形成的文学作品,如寓言、故事、诗歌等。材料具有隐喻性、多义性和哲理性。充满道德和思辨色彩的材料,即“故事道德型”和“故事理性型”的材料,可以启发学生思考生活中的一些哲学,区分考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品质。
有时候试题里给的材料不是一个,而是很多。这种类型叫“多层故事”。社会时事类的时事素材成分也很多,理论观点类的名言警句素材成分也很多,分类中没有突出。
理论观点的材料分为“观点”和“言外之意”,非名人名言的材料称为“观点问题”,名人名言和警句的材料进一步分为“观点”和“言外之意”。这些材料有的是直接引用理论观点和名言,有的被推广形成了一定的理论观点。这类材料具有很强的理论深度和思辨性,可以引导考生在了解材料的基础上调动多角度、多层次的人生体验,从而形成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思考,表现出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理性精神。
新材料构成中材料的属性不仅是唯一的判断,有时给定的新闻、时事材料也可视为故事暗示材料,如《挪威冰湖中的青蛙》;有时候会把新闻、时事、名人名言放在一起作为试题的素材,比如“明星跳水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