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有明确的时间限制,考场上的作文不能像往常一样忍受考生的反复推敲。所以要快速打开思路,快速准确的找到文章立意的切入点。下面介绍六个题目的切入技巧。
第一,大改大减
有些题目作文题目范围很广,可以表达多个主题。面对这样的话题,学生往往难以把握,难以集中注意力,容易迷失方向,无法控制。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宽泛的话题变成若干个“小话题”,转化成具体的人、事、物、理论,然后从中选出自己最熟悉、最舒服的来写。
比如在“守住自己的精神家园”这个话题上,“精神家园”的内涵非常丰富,可以是伦理、文明、亲情友情、文艺等。如果没有由大变小的意识,很容易笼统地谈保持自己精神家园的重要性,缺乏具体而深刻的内容。如果从一个小地方入手,可以把话题切入:守善良,守诚信,守尊严,守诚信,守孝顺,为了崇高的理想愿意守贫。写作的时候只需要选择一个方面,深入的谈一谈。
第二,由小见大
有些题目作文,引用材料很具体,题目范围很小。如果学生局限于一个场景,一件事,一件事,思维很难传播,写不出来。在这一点上,我们应该放开手脚,着眼于大,在小中见大,拓宽思路。
比如有这样一个话题:一对外国夫妇带着孩子在公园里旅游。突然,独自跑在前面的孩子绊倒了,摔倒在地上,大声哭了起来。一个中国老人看到了,赶紧上前拉孩子。那对外国夫妇看到了,连连说:“谢谢,谢谢!让他自己起来。”请写题目“跌倒后爬起来”。
这是初读就能理解的小问题。总的来说不会跑题。但是如果只谈事情,文章就会小心眼,显得“小气”。我们不妨谈一谈“由小见大”,把这个具体的小事和社会、生活、人生等等联系起来,谈一个有教育意义的大主题。
从“教育孩子的观念和方法”的角度,可以谈谈培养孩子通过挫折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意志的重要性。也可以从精神品质、人生哲学等大主题的角度来谈一谈“永不言败”精神在生活工作创业之路上的价值。
第三,化抽象为具体
有些题目比较抽象,学生很难抓住思路。这时候可以用加因素的方法来限定话题,从一个小而具体的角度来讲。
比如“希望”、“理解”、“愿望”这类抽象的话题,要写针对现实的文章,表达观点,表达真情实感,就要加入因素,化抽象为具体。比如写“希望”,可以完全限定在“孩子的希望”、“父母的希望”、“群众的希望”,可以转化为孩子对素质教育的渴求,父母对成龙的渴望,群众对干部廉洁的希望。
值得注意的是,加入因素只是将题目从抽象转化为具体,还会使题目变大变小,而不是改变题目的意思。
第四,化现实为虚无
还有一些题目,是象征性的意象。如果是按照“现实”来写,往往无法拓展思路。他们很实用,构思水平很低。如果把现实变成虚无,我们就可以发展联想和想象,跳出物质的束缚,通过隐喻、符号、虚拟的“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思想,那么我们的思维就可以迅速打开。
比如“草”这个题目,如果按事实写,很难做出大气的文章。如果把现实变成虚拟的写草,应该延伸到那些默默无闻,有自强不息精神或者有不为名利奋斗作风的人,文章才会豁达而深远。
v.与时代接轨
由于其独特的目的,命题者往往站在时代的最前沿,赋予题目以时代的特征。所以,如果拿到作文题后不知道如何定夺,可以尝试广泛接触当下热点。这样就很有可能找到最好的点子。
比如上册高考的征文题《杂》,乍一看,真的让二僧迷惑了。但如果联系当下东西方文化的交流碰撞,改革开放后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的兼收并蓄,文艺的绽放,人们对个性的呼唤等等。我们一定会点亮我们的心灵,迅速打开我们的心胸:国家要想快速发展,就要有海中所有河流的包容;人类思想复杂,对同一件事可以表达各种观点。作为领导,要善于听取和学习各种意见。
近年来,高考作文题“答案五颜六色”、“诚信”、“灵魂的选择”等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如果按照时代特征来审题,不仅思维过程容易,考试速度快,而且主题把握准确,意图一般不会跑题。
第六,反向切割
有些作文题目,如果按照平时的做法在考查,可能很难进入题目,或者进入题目后很容易陷入刻板印象,没有新的东西可说。这时候如果放弃前面的硬攻,从对面切入,往往很快就能找到新的突破口,让阅卷老师在几千人的作文中眼前一亮。比如2003年高考作文,引用材料指出,情感亲近影响人对事物的认知。这当然是一个安全的想法,但让新事物发生并不容易。如果从反面入手,可以论证“情感上的亲近不会影响人对事物的认知”,或者发扬“我爱老师,我更爱真理”的精神,或者表扬一些坚持原则,不在乎个人感受的领导干部,会更有启发性和创新性。
需要注意的是,从对面获得的意见往往不是“常识”,因此不能广泛适用于所有命题。
总之,面对题目作文,即使一时难以把握,也不要慌张。相反,你要稳住心态,用以上六种方法去尝试,往往可以立刻做出决定,找到立意的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