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作文考试中常见的误区
许多学生因为考试中的错误失去了太多的分数。以下是小编带来的对题目作文考试的一个常见误区。欢迎阅读。
1、忽视概念的内涵
话题有时会以一个概念的形式出现,比如“诚实”、“欣赏”、“选择”。概念都有特定的内涵,要用似是而非的方式去理解概念的内涵。比如写“热”这个话题的时候,提示里已经列出了“互联网热”、“工作热”、“炒股热”之类的例子。显然,这里的“热”指的是一种社会现象,但也有同学在作文中把“热”解读为“热情”“热情”,甚至写“我为祖国献上我的血”。误解内涵,在作文一开始就把你引入歧途。
2.忽略背景语言的定位
背景语言往往是命题者刻意营造的情境,不同的背景语言导致不同的思维倾向。只有考察背景语言的思维方向,才能保证写作中的思维模式与题目内部语境的联系。请参见以下材料:
生活中的哲学总是跟随着,包含一切,无处不在。“逆境出人才,顺境不出人才”?做人坚持“走四方”的原则,有润滑功能的“走圆”策略可以放弃吗?生活中有太多的哲学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德与才、苦与乐、美与丑、傻与智、荣辱……请以“人生哲学”为题写一篇文章。
看了背景语言,我们发现被要求谈论的哲学应该是矛盾的一方,比如“对别人做你不想做的事”“对别人乱做你想做的事”;孔子入世与庄子诞生:谭嗣同的“自切刀”和文天祥的“隐忍行走”.有人无视背景语言中的暗示,抓住“哲理”写文章,写“忘历史就是背叛”,“我不知道庐山真面目,但我只在这座山上”,“我知马力自远方来,时不时见人心”等。虽然这些都是哲学,
3.忽略提示的提示
话题作文在打开方面有局限性,这些局限性往往会出现在提示中。
例如,这样一种材料:
人一辈子都要和书打交道。在接触书籍的过程中,会有一些故事,然后会有一些自己的想法。
请以你与书的互动或你对书的思考为内容写一篇文章。
提示中包含了丰富的信息,“你与书的互动”隐藏的局限性至少包括:
写自己的,不能写别人的;
(2)写过程,最好写散文或记叙文。
《思书》透露。这些信息包括:
(1)要把对书的感悟和体会以及书给“我”的启示和教训写出来;
(2)文体上,最好写散文、杂感或议论文。
有了以上思路,就可以保证考试没有重大错误。但也有同学留下了我的阅读经验,笼统地讲了书的作用和好处,写了“书里的金屋”、“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等缺乏个性的文章。
4、金式提问——用自己的酒杯装别人的酒
因为题目作文在风格选择上比较开放灵活,有些同学有投机取巧的想法,套用现成的文章,只在象征性的结尾讨论题目。比如以“英雄”为题,有同学写了《母亲――心中的英雄》,讲述了母亲持家的艰辛,对父亲的耐心,对邻居的照顾。结局很直白:“母亲很普通,但她是儿子心中的英雄。”《勤俭持家》是一个很美的人物,但未必算是“英雄”,大概是一篇现成的关于母亲的文章。
再比如以“音乐”为题的写作。虽然内容和形式都有很大的自由度,但是写出来的文章一定要以音乐为轴心,不能离开这个轴心去另起炉灶。有同学写了《家庭,一首美妙的交响乐》,谈家庭生活,只有一两句话结尾:“音乐在我家回响”。我们强烈反对这种挑话题的做法,这种做法不仅影响作文成绩,还容易培养学生机会主义的不良心理。
5、只注意判断中的主项或谓项——它好像看龙,但看它的尾巴却没有它的头
判断通常由主语和谓语两部分组成。资格是判断的对象,谓项是判断对象具有或不具有的性质。话题作文是一种“广题”。在写作中,一个概念可以提炼为一个判断。比如以“人生”为题的写作,可以提炼为“人生是一种选择”、“人生的失败”等。但也有同学抛开主要的判断项目“人生”,单方面谈“选择”或“勇气”。比如写选择需要视野,或者写类似“失败是成功之母”的文章。
这样,原本的话题“人生”其实就变成了“选择”或者“失败”。比如以“面对拥有”为题,很多同学只看主项“拥有”,而忽略了“面对”,写的是如何追求理想,如何取得成功。
6.偷梁换柱——半路杀程
有时候面对一个话题,在写的时候,还是直奔主题。但是在写作中,经过推演,离题目很远,使得文章脱节。比如以“生命之美”为题,一个学生确定了这样一个写作角度,“生命之美在于坚持到今天”,符合题目要求。但他在写作中用了几个重点来解释:“今天最美,推掉你要做的事就是欠生活的帐”:“今天最美,所有梦想的终点都可以用今天的跋涉来接近”。显然,他从“生命之美”变成了“今天之美”。再比如以“课桌文化”为题的写作。有同学把课桌文化放在校园里调查,没错。而后者被课桌文化不自觉地写成校园文化,讲的是如何建设校园文化,却无法回到“课桌文化”这个话题。这种现象在高三学生的写作实践中很常见。